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

考研究所@@

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裡大意說到"會讀書不等於頭腦好",理論上來說我個人是相信奉這一點,也讓我想到考研究所這件事。

在台灣這個國家,從小到大的決勝點就是考試,大大小小的考試不勝枚舉。

不過慢慢長大,我發現事情開始有了轉變,表面上不變,一就是以考試來斷生死,但還跟以前年紀較小的時候遇到的考試一樣公平嗎?我可不這麼想。

以考研究所來說,至少我可以大膽的說,狂唸書已經沒有用了,要尋找有用的策略。

今天除非妳對自己的能力超有信心,覺得自己只要一出手絕對是考場的第一人,那OK,我沒話講,那妳一樣繼續狂唸書就可以。

但可惜事實並不會是如此,加上有時是我們自己信心過度,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都是"平凡人",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策略。

其實道理很基本,如果有分筆試和面試,那千千萬萬要多加注意面試,不要以為自己筆試考多高就沒有危險了,口試委員隨時可以刷掉妳,就像是聯合國裡的絕對否決權。

所以一定要用進辦法查清楚口試委員是哪幾位?他們的專長?他們的著作?最近感興趣的研究?
弄清楚之後保證你一定會逗的口試委員很開心。

但或許你會想問:如果那些範圍不是我的專長啊?
很簡單,兩個字:"說謊"
不會嗎?ㄜ....那來問我@@

以此類推,筆試也不要死讀,以我自己傳播相關來講,光是最基本的"大眾傳播理論"就有好幾個版本,如果真的老老實實要一本一本都唸過,可能要兩、三年才去報考一次吧,所以一樣想盡辦法查清楚可能是哪些老師出題?他們開哪些課?用哪一本書?念那些準沒錯,這樣做的用意除了猜題之外,還有一個用意,因為目前國內的研究所還是以收自己系的直升學生為優先,單妳知道該念哪些書後,要儘量用書裡的口吻去回答題目,讓閱卷老師混淆,誤以為你也是他們自己的學生,這一點或許聽起來誇張,但請相信我。

所以一切都是策略,當然還是要唸書、要準備,可是這是一個絕對不公平的世界,所以還是多用點小聰明,其實有很多時候比大聰明有用多了。

沒有留言: